• 搜索
    搜新闻
  • 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 滚动

    1名公安,管理几万人的农村,70年代的治安,到底多好?

    青史君呀来源:2023-08-27 10:40:42

    在之前的文章中,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公安机关建设的故事,例如武器装备的变化、警服样式的完善等等。今天,我们聊聊70年代的社会治安。在六七十年代,一名公安干警,能够管理


    (资料图片)

    几万人的乡镇。那么,一名公安干警,如何管理几万人呢?今天,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。认真

    的说,与六七十年代的人口流动性有关。

    首先,我们聊聊中国古代的乡镇管理模式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还没有专业的公安队伍,只有衙役和官差。这些人虽然承担了部分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,但任务非常杂乱,而且并不专业。在古代的官员体系中,地方上的高级官员有总督、巡抚、布政使、按察使等等,至于总兵和提督,属于武官体系,基本上不插手地方上的工作。

    中级官员有各个道的道台和各个州府的知府、知州,每个府除了知府大人之外,还有同知、通判、推官等等。每个县则是有知县、县丞和主簿等等,但是,县属于最低一级的管理机构。这是古代社会治安的模式,被称为“权不下县。”按照当时的县衙编制,一个县衙里,最多拥有几十个衙役。依靠这些人,需要管理全县几十万人口甚至上百万人口,根本管不过来。

    衙役们基本上都在县城里,各个乡镇的治安,基本上由各地的乡绅们负责。如果邻里之间发生了纠纷和矛盾,一般根本不会报官,而是找当地乡绅们解决。只有发生重大案件,例如杀人案件,当地乡绅无法处理的时候,才会上报知县大人。一般来说,知县大人有两个重要任务,第一钱粮赋税,第二治安刑狱。

    当然,进入近代之后,出现了非常严格的保甲制度,但这并不属于专业管理机构。在清朝统治的中后期,遭受了一系列的战争和侵略。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清朝开始了著名的清末改革,其中就包括了建立警察队伍。并且在天津、成都等城市推行,但此时的大清朝已经摇摇欲坠。

    1912年,清朝灭亡,北洋军阀政权上台以后,继续推行警察制度。但是由于当时的时代混乱,很多街头流氓、地痞和黑帮分子,混入了旧时代警察体系。因此,出现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的问题,例如欺压群众、敲诈勒索,甚至杀良冒功等等。群众们对旧时代的警察非常痛恨,由于旧时代警察穿着黑色的制服。

    在明面上,群众们

    称呼为“老总、长官、官爷。”背地里,则称呼为“黑乌鸦、黑狗子、黑皮子”等等。1949年,新中国成立以后,鉴于群众对旧时代警察已经深恶痛绝。我国全面废除了旧时代的警察,建立了新的人民公安队伍。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,

    截至50年代中期,我国公安机关的整体框架已经基本完善。

    50年代,我国人口大约6亿多人,公安机关的总人数70余万人。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,我国总人口持续增长,1982年,我国总人口突破了10亿大关。但是,公安机关的总人数,仍然维持在70

    余万的水平。当时,大部分警力都部署在各个城区,乡镇地区的警力非常少。

    当时,一个普通的乡镇,只有1名或者2名公安特派员。公安特派员属于公安机关的派出人员,也是基层派出所的前身。在六七十年代,我国大部分乡镇,都没有建立派出所。一个乡镇下辖了10

    多个到几十个村庄,人口从几万到10多万不等。在山东、河南等省份,确实出现了10多万人口的乡镇。通过统计,我国超过10万人口的乡镇,达到了200多个。

    一个1名公安干警,如何管理几万甚至十几万人口呢?第一,在六七十年代,当时的人口流动性非常低。对于各个村庄的人口,村干部非常清楚。一旦发生案件,公安

    特派员能够向村干部了解情况。第二,在六七十年代的乡镇,还有一股重要力量,那就是民兵。

    由于备战的实际需要,各个乡镇的青壮年,经常需要进行射击训练,尤其是东北和西北地区,更是严阵以待。民兵们都拥有枪械,装备了56式冲锋枪、56式半自动步枪等武器,甚至一些比较大的乡镇,拥有自己的军械库。一旦出现重大案件,能够集结各个村庄的民兵,进行追击和围堵、搜捕。

    乡镇工作非常繁杂,例如为了争夺水源、争夺宅基地等等村民们可能会发生械斗,这些事情屡见不鲜。尤其是大家族械斗,牵扯的人越来越多。一位老年人回忆,当年,公社的公安特派员,经常骑着自行车、戴着手枪,在各个村庄巡逻。如果发生村民冲突,公安干警负责前往制止。

    有的乡镇里,确实有重点人口不服管理,俗话说“人强不服管”。为了震慑各种犯罪分子,公安特派员会佩戴手枪,一般是54式手枪或者驳壳枪。在各方面的

    因素下,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治安,确实非常好。虽说谈不上“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,”但确实治安良好。

    当时,各地民风淳朴,社会治安良好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,基本上都是盗窃或者斗殴类的案件。根据一位老警察的回忆,自己所在的县公安局,一年都没有接到重大案件的报案。但是进入70年代末期、80年代初期以后,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进入80年代以后,随着经济持续发展,广大的青壮年民兵,开始外出务工或者从事其他的经济建设工作,无力维持各地治安。

    与此同时,随着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,各种类型的案件逐步增多。在一系列的因素影响下,依靠1名或者2名公安干警,已经无法维持整个乡镇的社会治安。在八九十年代,我国在各个街道、乡镇,逐步建立了派出所,完善了基层的治安力量。很多基层派出所,就是八九十年代陆续建立的。关于我国公安机关建设的故事还有很多,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,和大家慢慢聊。

   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    关键词:

    下一篇: 最后一页
    上一篇: 赴沪招商“一举四得”!青岛市市南区广邀“最铁合伙人”